十年修成“改薄之父”
12月11日下午,张德文作为甘肃省督学,参加了该省教育厅举行的省级示范学校复评会议。自从他将甘肃省兰州市第十中学由薄弱校“优化”为示范校后,他就越来越受到各方“器重”。现在已经调任兰州市第十四中学任校长的张德文,提起那段“改薄”往事依然充满激情,他说,那闪光的一瞬其实倾注了他毕生的黄金时间,机会真的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。
■ 他,3年磨砺改革之剑,终于一举破冰
■ 他,27年没有午休,顾不上探望病危的父亲
■ 他,6年如一日,终将一所“自卑”的薄弱学校带入示范校行列
择天时 春播
1978年,张德文进入兰州市第十中学任教,从普通教师到副教导主任、教导主任、副校长,直到1994年执掌学校,他扮演过各个层次的角色,对学校知根知底。这一路晋升本是可喜可贺的事,但张德文心里沉甸甸的:十中是兰州市出了名的差学校,学校教师外出都不愿意暴露身份。
老师们耻于自己的“出处”有他们的理由。兰州市第十中学始建于1955年,此后的40年时间里,政府有两个较大项目的投入:一是在“文革”期间建了幢简易教学楼,二是购置了一台进口彩电。长期以来,学生在塌了房顶的土坯房里做实验,用两只手就轻易拉开了学校的“马德堡半球”(合格的球需要16匹马才能拉开);一台“古老”的放映机因配件不再生产了只能歇着;学校窗户的玻璃破了,只能用纸糊着,因为学校没有经费维修;学校打扫卫生需要学生自带笤帚,因为学校没钱添置……
办学条件太差,老师们人心涣散。“如何摘掉薄弱校这顶帽子?是我在干副手的三年里就一直思考的问题。”张德文坦承他在担任校长后,依然没有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。不过,在“掌舵”之初的近一年时间里,张德文发现,学校最大的问题不是办学条件差、生源质量不好、老师懒散,而是对这种状况的安之若素。
这时候,张德文留意到,在北京、哈尔滨等地,开始启动建设薄弱校的项目。1996年5月29日,蓄势待发的张德文终于迎来了他的“幸运日”。那天,他同另外9位薄弱校的校长与兰州市教育局签订“军令状”:三年不改变学校薄弱面貌,校长就地免职,不再异地安置。
地方政策要与自己的想法合拍了,张德文连夜赶写他构思已久的《兰州十中改变学校薄弱面貌的规划》。近一个月的挑灯夜战,张德文完成了近两万字的篇幅。《规划》的核心内容是,将对老师的年度考核量化到具体工作,根据工作完成的情况来赋分,以得分将老师一年的工作分等级,不合格者将失去每两年升一级工资的机会;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。
《规划》抛给老师们讨论后,张德文心里直打鼓,因为要触动一个群体的利益,他有些信心不足。他甚至准备,实在通不过就争取“试行”。在讨论了近一个月后,学校召开教代会,出乎意料的是,《规划》竟全票通过。
改薄如此人心所向,张德文为老师们的选择流下了眼泪。
造地利 夏耕
全票通过让张德文吃了一颗“定心丸”,但观望、怀疑、议论仍在教职工之间存在着。“发布《规划》只是下了种,要收获还需要精心耕耘。”张德文展开了细致的工作。
“学生底子差,上升空间也就大,以你的能力,在前三年的基础上跨一步没问题!”……渐渐地,老师们接受了校长的鼓劲,用一位亲历过这个过程的老师的说法就是——“大伙都较上劲,动起来了”。他分析,《规划》得到认可就说明每个人都有上进心,只是由于没有挑头的人和相应的机制,老师们都憋着。
但考核结果出来后,问题也来了。少数“利益受损者”找到张德文,认为自己与其他获奖者比,收入一进一出之间差距太大。张德文死守“教条”没有松动,他劝慰这些老师往前看,争取在下一年度获奖。
后来,有学生反映,有一位老师利用上课时间修理“大哥大”。经查实后,张德文让该老师停止上课干私活的行为,但该老师以为和蔼的校长不会动真格,还是在课上忙他自己的事。于是,张德文依照“师德一票否决制”,给其3年降低一级工资的处理。
这时,老师们的积极性被点燃了,学校奖励老师的开支也越来越大了,但这钱花得让张德文很开心。兼顾学校必须的硬件投入,张德文将学校的财力主要集中在激励机制上。
《规划》在交给学校讨论时,张德文也给当地政府送去一份,《规划》的意义与可操作性引起了地方政府对兰州十中的注意。学校悄然爬升的成绩也让地方领导“心动”,决定“奖励”兰州十中,为学校建设一幢建筑面积达6000平方米的综合实验楼。
学校沸腾了,张德文却非常冷静:“当时社会上关于‘豆腐渣’工程的传闻很多,这是学校争取的第一个最有价值的项目,不能出半点意外。”为此,他早上跟着工人一道上工地,看用料实在不实在;中午抽空过来督工;晚上下班后还要在工地上转上两个小时。
期间,600公里外的老家传来消息,张德文的父亲病重,老人希望见见儿子。但直到父亲去世,张德文都没能尽到孝心。谈到这段往事,张德文的情绪明显低沉下来:“路上来回需要三天,关键时刻不能出疏漏,我不敢抽身。”
忠孝难两全,选择了教育事业,张德文留下了终生遗憾。但直到今天,他还是觉得“痛心,但没有后悔”。
酿人和 秋收
在张德文的“严密防守”下,兰州十中的进步没有出现任何闪失,逐步牢固了“地利”。于2000年甩掉薄弱帽后,又一鼓作气在第二年步入兰州市级示范性学校的行列。伴随着学校在同行中地位的提升,开始有学生主动寻求进入学校,到2002年秋时,学生人数由原先不足1000人增加到近2300人。
形势一片大好,并不意味着没有问题。学校壮大了,老师的工作量急剧增大,有学生对老师批改的作业不满意。张德文像平常串门一样走进“涉事者”的办公室,一边话家常一边顺手拿起老师面前的作业本:“两个班一百多人,作业布置的量怎么样?”“这么大的批改量累不累呀?”“学生对作业的批改满意吗?”旁敲侧击中将要解决的问题化为无形。
学校的招牌响了,上门找窍门的同行多了,这让张德文意识到有必要将“改薄”的经验系统化。2000年底,他申报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“特级教师专设课题”——《基础薄弱初中的建设与发展研究》,获得教育部的立项。在课题研究过程中,2001年张德文又被教育部选拔为全国中学骨干校长高级研究班30名学员之一。在高研班学习的三年时间里,张德文在研究、工作之余,每天晚上都写作到凌晨一两点钟,先后完成了两项国家级课题的研究任务,并通过了国家鉴定。
总结如今的成果,张德文有三大心得:改变薄弱校面貌离不开政府支持,但要赢得政府的青睐,学校必须积极、正确地作为,让别人信赖;要有强烈的“问题意识”,深入调查研究发现问题,耐心细致地去说服自己的团队承认问题,最终组织实施方案解决问题;跨越式发展靠的是建立符合学校校情的管理机制,跨越式发展的背后,肯定存在着老师们在“改薄”工作中一步一个脚印所铺垫的阶梯,学校发展必须紧紧依靠教师。
目前,教育部已经把兰州十中的“改薄”经验确定为“SDP”项目国家级培训的内容,聘请张德文作为特邀专家为培训项目编写了题为《SDP与薄弱学校建设》的培训教材,并赴贵阳、重庆、银川、成都等西部12省市、地区为国家级培训班开设讲座。
“达则兼济天下”。现在,张德文不仅着力推动本校工作向前发展,而且关心起更多的薄弱学校来,要帮助他们从薄弱学校的行列中摆脱出来。
闲话学校检查
迎接工作检查是学校的一项常规性工作,对比一些学校拉横幅搞夹道欢迎,张德文奉上的是“粗茶淡饭”——两三个相关人员与一叠相关材料。这些材料力求最新,尽量做到经验之谈。对于不同类别的检查组,张德文给予符合专项检查的材料组合。
张德文说这种独特的迎检模式没有得罪人,因为检查工作的人也需要真实、有价值的东西。他说,学校是教育人的一方净土,千万不要让学生看到学校在迎接检查时做出一番与平常不同的模样,以免对学生产生终身的消极影响。
1989年,张德文曾在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挂职。他很欣赏时任东城区教育局局长检查工作的方式——一个人带着马扎子,不打招呼地走进学校听课,把自己的看法告诉校长后马上撤离。
另外,张德文对工作检查有一个思考:检查,一方面能够促进工作落实,另一方面也含有“不放心”的意思。因此,他建议上级对基层单位的工作检查不要太频繁,而是要控制好频率、掌握好形式和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