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确云首页
高考倒计时100天每日一题

浙江省杭州市高级中学

现任校长:尚可 【校长首页】

  • 学校名称

    浙江省杭州市高级中学

    学校类别

    高中

    所属地区

    浙江杭州市

  • 现任校长

    尚可

    学校校训

手机扫一扫

最新动态

祝贺孙优贤、李兰娟校友分获2013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

发布时间:2014/02/12 10:16:30 647次查看

我校1959届校友、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系孙优贤院士领衔的“高端控制装备及系统的设计开发平台研究与应用”项目,以及1966届校友、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李兰娟院士领衔的“重症肝病诊治的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”项目,双双获得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。特此表示祝贺!希望杭高师生向学长们学习,踏实努力,开创更美好未来!

孙优贤学生一份报告,修改了101次

72岁的孙院士真是亲和!

从团队里,跟着孙院士做了20多年研究的王文海教授那里,我们听到了很多关于孙院士的有趣的故事。

在王教授读本科四年级的时候,孙优贤院士就是他的“老板”(研究生导师)了。

王教授眼里,孙院士做事特别认真。认真到什么程度?比如修改一份重要的报告,孙院士有时要改五、六十稿。王教授印象中,最多的一次:在一个半月时间里,孙院士对王教授参与的一份报告改了101次(文档有修改版本次数记录的哟)!

“平均每天改2个版本?!”记者吓坏了。

“对,孙老师脑子非常快,想到一些思路,就立刻要修改。”

孙院士其实是很体贴人的,他有时候自己有新的修改思路,看看已经深夜12点多了,就不给学生打电话了。

不过老先生最多憋到第二天清早,7点多钟,学生的电话就会响起来……

老师这么勤力,学生也不放松。团队基本每个人还都有这样的习惯:拿到任务,定个完成计划,接着就一屁股坐下干,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(事实证明,睡觉也是个可以省略的环节),干到结束。

孙院士自己就一直有“闭关”的习惯。到做项目的时候,他就把自己关在宾馆的一个房间里,助手把饭送进去,别的时间都见不着他。

进实验室的学生们,也都要这么“闭关”。王教授读博士的时候,多次被老师要求闭关专攻。每到这个时候,送饭的角色呢,由“老板”亲自担任——顺便看看学生有没有偷懒。

当然,也不要以为科学家团队永远是这么高度紧张的,这个队伍是有名的张弛有度。

“一般大家出差一趟回来,都要聚一聚,聊一聊科研进展和收获。”王教授说,这样的聚会就是团队里的午餐会、晚餐会。一般大家一边喝点小酒,一边讨论科学问题。

孙院士是圈子里,蝉联多年的“酒仙”。

酒仙可不是只会喝酒,厉害就在,他喝了一斤白酒,照样思路清爽跟你谈科研!据说那些酒圣、酒鬼,喝酒后能作诗啥的,但是酒后还搞学术,那是拼不过孙院士的境界的。

孙优贤,浙江诸暨人,工业自动化专家。1959年考入浙江大学化学工程学系,毕业后留校任教;1984年获德国洪堡研究奖学金,赴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进修;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。

科技进步一等奖:

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系孙优贤团队

项目名称:高端控制装备及系统的设计开发平台研究与应用

我国的重大装备制造业起步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在发电、冶炼、化工等等这样的大型生产过程中,我们所使用的机械装备越来越复杂。但是半个多世纪以来,在我们的生产线上,与各种设备相配套的高端控制装备,几乎完全被国外垄断。特别是平台性核心技术的缺失,成为中国工业大而不强、受制于人的关键之“痛”,这也对国家经济和产业安全带来重大威胁。

浙江大学孙优贤院士带领的团队,通过十年的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,给中国的装备工业配上了中国自己制造的“神经中枢系统”。
李兰娟一生一世做科研,我愿意

“握到习书记的手了,他还说,兰娟你来啦!”昨天,李兰娟院士手捧大红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证书,配红色上装,有特别的喜气。

怎么庆祝?面对一起到北京领奖的14位团队成员,李院士翻手看看手表:“2:55的飞机,趁这个时间,我们就在这里合影吧!”

于是,前一天风尘仆仆从杭州赶来的15位医学专家,乐呵呵地在人民大会堂门口合影,北京三九天的冷风,一点都没吹散他们脸上的笑容。拍照之后,心细如发的李院士,还要验过照片,确认大会堂上的国徽,有没有在取景框内。

用合影纪念这珍贵的瞬间,几乎是她最简单、最有效率的庆祝方式了。而后呢,赶上最近一班飞机,赶回实验室。

就在10天前,2013年的最后一天,网友们赋予“一生一世”约定的跨年,李兰娟院士依然是与团队和学生在实验室度过,合影一张,学生们都感叹,我们是“一生一世”做科研呀!这个时候,她总是会露出笑容:我愿意“一生一世”。

实际上,在年轻时与她允诺“一生一世”的郑树森院士,彼时在跨年做一场肝脏移植手术,对于郑树森教授来说,“一生一世”做手术,也成了生活的写照。

大家对李兰娟院士的称谓特别多:李院士、李教授、李老师、李厅长、李医师,在这些称谓中,她最喜欢的,是李医师。

这位从医40年的医生,从早时的赤脚医生扎针灸开始,一步步成长为优秀的感染科医生,卫生厅厅长,工程院院士。如今,她对自己的角色定位,依然是“李医师”。

生活的词典里,李医师没有属于个人的时间,就连每日的正餐,也多数用15元的盒饭解决。当人们向她讨教,为什么身材保持这么好,她会直接回答说:“饭少吃一点。”

李医师与肝病打了40年交道。

肝病的可怕,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。肝细胞在短期内大量坏死,迅速造成肝功能衰竭,如果是爆发性肝衰竭,这一切可能发生在几天之间。有调查显示,重型肝炎病死率高达80%。

为此,还是年轻医生的李兰娟,于1986年申请了青年科研基金,开始对重型肝炎肝衰竭的临床救治研究。经过20余年的艰苦攻关,终于创建了一套独特有效的人工肝治疗新方法——人工肝支持系统。

用这个体外的“化工厂”加工,进行血浆置换、血浆吸附、血液滤过等,清除各种有害物质补充蛋白质和凝血因子,暂时替代肝脏功能。

她用了20多年时间证明,不仅行得通,几乎有立竿见影的效果。急性、亚急性重型肝炎病死率由88.1%显著降至21.1%,慢性重型肝炎病死率由84.6%显著降至56.6%。本报记者
王蕊

科技进步一等奖:

浙大一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、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团队

项目名称:重症肝病诊治的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

中国被称为“肝炎大国”。我国有病毒性肝炎及脂肪性、酒精性、药物性、免疫性肝病等患者逾1亿,部分进展为肝衰竭、肝硬化、肝癌等重症肝病,病情凶险,病死率高,严重威胁患者生命。

李兰娟院士带领的团队,创建独特有效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李氏人工肝系统,显著降低肝衰竭患者病死率。率先建立一系列肝衰竭预警预测模型,引领我国人工肝的发展;推广李氏人工肝至全国31个省市300余家单位,治疗肝衰竭10余万例次。此奖项也是浙江医学领域产生的第一个科技进步一等奖。